吴立人院长受命创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2020-01-14 10:26:34
  • 0
  • 2
  • 7

1955年5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下,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华南工学院的电讯系被调出,在成都组建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55年11月,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七局局长的吴立人被任命为新建学院的筹委会主任,随后又任命他为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 。他奉命在短短—年内,将三校电讯系迁到成都,合并重建新院,并要求必须在1956年秋季按时招收新生开学。这在全国筹建大学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吴立人院长

吴立人院长(右)到成都就职,王甲纲副院长前往车站迎接。

院领导和苏联专家视察沙河校区环境

吴立人校长在成电期间坚定地依靠知识分子办学,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解决他们的困难。他在开学典礼上就要求管理干部要“全面细致地贯彻为教学服务的精神” 。他提出:“新校的情况是任务重底子弱,将来一定要动员全体教师来办校,使每个人都参加工作,让每个人做其所擅长的工作,以求全面发展提高”。建院初期,成电汇聚了一批电讯领域最权威的专家和学者,如张熙、陈湖、周玉坤、童凯、陈茂康、许德纪、龚绍熊、吴敬寰、唐翰青、黄亦衡等,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1955 年,根据二机部部长顾问、苏联专家莫日维洛夫的建议,二机部决定在中国第一所无线电类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内设置计算机专业。

中国本来是没有电子计算机专业的,所以最早的开拓者是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一个时代的社会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数字计算的一个重要需求来自国土防空和海军舰炮、鱼雷,也就是火炮所需要的“解算装置”,不过做成武器装备就叫做“指挥仪”。老百姓以为军队的“指挥”专业就是当指挥官,其实大多数人是“解算”设备的操作、维护人员,协助首长指挥作战。

被业内简称“成电”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和哈工大、北理工(原北京工业学院)相同,也源自“解算装置”,这个专业的首批教师出自无线电系和电讯工程系,培养的学生并非都去军队作战,多数还是到相关研究单位和生产企业。

1956 年10 月,吴立人院长授权许德纪教授组建电子自动化设备系,含“解算装置”和“自动控制装置”两专业,江明德、刘锦德、周锡令三名成员参与解算装置专业筹建,“三校合一”组成最强的师资阵营,图书按需要到三个大学挑选,设备由企业赠送。除去招入新生,三校相关院系原有学生一并调入,“解算装置”(计算机)第一班6319班24人,1961年毕业。

高炮人工瞄准仪,由机械装置构成,命中率很低,机电一体化的指挥仪已与炮瞄雷达和多台高炮联机。

那时对于计算机专业名词的使用还不规范,因为就在1956年,著名的“知识分子大会”上周恩来总理的报告中,也是用“电子自动控制机器”来替代计算机,所以对于部队的军事需要来说,定义为“解算装置”就很自然了。

1978 年,中国电子学会出访美国,其中成电代表为刘锦德(左),右为电子工业部龚千鹏处长。

刘锦德原是上海交大教师,1956 年7 月乘船溯流而上到重庆,转乘成渝铁路到学校,报到时系里只有许德纪教授一人,江明德在苏联攻读计算机博士,周锡令在北京参加中科院计算机训练班。1957 年,参加解算装置教研室建设的有当年2 月毕业的女生王学均,同年她被选送北京工业学院听苏联专家讲专用计算机。9月,数学教研室的区亦勤调入,被派往中科院计算所学习程序技术,魏志源被派到清华进修。章鉴汀从上海交大调来成电时还是学生,毕业后留校工作,当年的教师多是边学习边发挥作用。

1958 年7 月有一次全国性的“技术革命”,刘锦德、吴克忠、章建斌推出了一台8 阶微分方程模拟机。是年8 月,先在市文化馆展出,然后赴京,在北京展览馆展出运行,各地送展的计算机共四台。是年8月成电在电子自动化系下设解算装置专业组,代号401,负责人刘锦德。

 张志浩教授在学院图书馆外(张丰满提供)

1960 年401 教研室主任张志浩,副主任刘锦德、周锡令分管模拟和数字两个组,增添火箭专用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由六系区亦勤开设。从6319 班抽调学生王正智、袁宏春、熊光泽、左家祥、郭宗桂到教研室。

在院校专业交往中,成电起到特别的辐射作用,京工、川大、重大、华东师大、南航、邵阳机电学院等都派助教到成电进修。1961 年10 月,北京工业学院派助教吴鹤龄到成电401 教研室进修。适逢三年困难时期,缺少口粮和经费,科研几乎停顿,工作重点放在编写讲义上。

吴鹤龄回忆说,虽然生活艰苦,成电的学术活动很活跃,单是1961 年11 月和12 月,他就参加过四个学术报告会,有谢院长的“近代无线电电子学的发展与应用”、周锡令的“晶体管触发器设计”、杨成忠的“二极管门电路设计”、刘锦德的“步进制变系数器”,还有人文社科方面的学术活动。成电开设的专业课有刘锦德的“电子模拟机”,章鉴汀的“外部设备”,冯秉瑞的“放大器分析”,还有王学均、郭宗桂、汤子瀛、曾贤麟、杨国纬的课程。

实验课是进修老师的主要学习内容,吴鹤龄在401 教研室做过的实验,包括晶体管功率放大器、单稳态触发器、间隙振荡器、自稳零放大器等13个,他在这里第一次接触晶体管和晶体管电路,短短九个多月的学习,获益匪浅。

 

 1965 年,成电教师赴哈军工参加软件开发,(左起)龚天富、杨声林、陈景春、许家材、黄天发。

1965年,龚天富老师在松花江畔。

1964 年下学期,按照国防科委安排,成电计算机专业袁宏春、黄安南、郭宗桂、欧慎章和数学系龚天富、杨声林、陈景春、许家材、黄天发赴哈军工学习并参加仿制441-B 计算机,1966 年初该机在重庆全国新仪表展览会展出,原计划展出三个月,因“ 文革”被叫停。这台441-B 计算机为成电的教学、科研服务了12 年,为其他教研室、专业完成许多计算任务,为西南地区的院校、研究所的课题提供计算服务。

1971 年,成电自制DJS-130 集成电路计算机成功,441-B 计算机退役。

1956 年入学调整后的6319 班24 人为计算机(解算装置)专业第一班:陈新铎、邓晋强、甘信莹、黄贤栋、黄元庆、黄贞蕴、敬万钧、李盛碧、李玉新、李云林、李智渊、刘大贞、刘继明、骆成熙、彭戴华、吴洁、杨大健、杨国纬、叶海龙、余希纯、禹华甫、曾荣森、曾贤麟、张有勤。另有左家祥、郭宗桂、王正智、袁宏春四人提前抽调到401 室,挂靠6319 班。

 

2017年秋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老教师座谈会

电子学大学计算机学院2017年秋邀请退休教师聚会(合影人名左起)。第一排周明天、周鸿庭、刘锦德夫人葛老师、刘锦德、张淑芳、叶成兰。

第二排:付秀英、娄春华、杨声林、彭年华、唐照男、江庆林。

第三、四排:孙世新、周恒义、李世成、李智渊、敬万均、熊光泽、龚天富、刘乃琦、郑友鹏、孙贞运。

第五排:陈景春、罗克露、刘寿林,杨福宽、李佐清和张加宁。

第六排:许家才、黄安南、王声举、黄迪明、曾家智、罗中本、董泽怀。

李世成是成电副校长,刘锦德是第二任系主任,龚天富是第四任系主任,周明天是第六任系主任(院长)。

2016年6月20日访问龚天富教授,后来才知道他和我都是成都五区中心小学(小南街小学)的校友,相差仅一年。

向吴立人院长和创业教师干部们表示敬意!

吴立人,河北省行唐县吴濨沟人,曾就读北平华北大学,“12·9学生运动”的活跃分子,抗战前参加共产党,参加抗战,任石家庄首任市长,第二机械部七局局长等职,1956年6月至1958年1月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首任校长、书记,1958年,因在反右时为保护教授、学生,仗义直言,被定为极右严重错误,受撤职降级的错误处理,后获平反昭雪,胡耀邦同志代表中共中央组织部向他的遗属传达了中央对吴立人同志的重要批示:吴立人同志是我党久经考验的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优秀的共产党员。1979年9月17日病逝于北京 。2015年,其子吴淳在电子科技大学设立“立人基金”以纪念吴立人校长。

张志浩,教授,河北抚宁县人,1918 年4月29 日出生,1930年就读于天津觉民中学,1937 年就读于南开大学,抗战转赴西南联大,毕业后在昆明电工厂、南京有线电厂任工程师,1949年任广西大学副教授,1953 年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历任通讯系系主任,二系(雷达)副主任,自动化系副主任,1979年任计算机系主任,西南计算机学会理事长,2003年1 月16 日逝世。

刘锦德,1930 年12 月28 日生于上海,1945年9 月在江苏省省立上海中学学习,1948年9 月,在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电讯门专业学习。1952 年9 月毕业留校任助教、讲师,1956年7 月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计算机教研室主任、计算机系主任、微型机研究所所长,1982 年1 月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客座研究员两年,曾任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