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军电的专业和前两台计算机
2020-01-09 11:39:10
  • 0
  • 0
  • 4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第120篇文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1966 年更名西北电讯工程学院,1988 年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58 年。1973 年3 月,该院控制工程系改名为计算机系。

王诤将军

1958 年,通讯兵部主任兼五院副院长王诤将军要求军事电信工程学院(西军电)成立自动控制系培养导弹控制技术人才(1956年4月,周恩来总理专门召见王诤和李强听取关于国外计算机发展的汇报,并就此决策发展计算机、自动化、微电子、半导体的“紧急措施”)。1959 年3 月,西军电有线工程系部分人员筹建自动控制系。5月中旬,周光耀副教授同闵长生、刘熙到北京向通讯兵部王诤主任、朱明政委以及五院请示有关任务要求、专业规划及课程设置,并到哈军工等单位调研。确定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控制导弹方面具有系统设计、使用和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工程技术干部。是年6 月,拟定自动控制系设置弹道式导弹控制、飞航式和地对空导弹控制、无线电遥远测量、导弹系统与专用电子计算机四个专业,专业序号一至四。

1959 年9 月,自动控制系(新三系)正式成立,系主任:闵长生,政委:李导,一、二、四专业学员各120名。三系各专业按六年制本科培养,劳动、教学时间比例2∶9,电子计算机专业方向是模拟机与数字机并重,重点是导弹控制系统专用计算机研究与设计。四专业开设的专业课有自动调节原理、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方法、程序设计、逻辑设计,总学时3726 小时。教学规划需教员140 余名,当时只有周光耀、张汶、杜廉石、徐益缄、陈怀琛、王正光等专业教员和少量见习教员及实验员。

学院王赤军政委、黎东汉副院长等请求国防科委批准与五院、哈军工等建立经常的相互联系与协作,交换训练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技术资料;互派专家报告和讲课。学院派出杜廉石、李云亭等26 名教员及从高年级学员,赴五院和哈军工培训专业教员。

1960 年春,从二、四系三年级学员中选拔90 名优等生,组成自动控制系四专业的四年级班:561,562,563,564,其中一、二专业各30 人,三、四专业各15 人,学员的实物教学在炮校、航校、五院二分院实施。1960 年底开始,学校加快了实验室建设,并为学员开设实验课。由何茂高、杨乃祥、杜生辰等人筹建“地——地”导弹控制系统模拟实验室,由庄华庭、龙云庆等人筹建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88室,由朱宗庸、贾秋峰等建立模拟计算机实验室,开出运算放大器、乘法器等多种部件和使用东风模拟机解题,模拟机组装、调试等实验。1960 年下半年,自控系先后调入郭梯云、陈家正、刘贺云等骨干教员,加之分配到校的应届毕业生,全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员及实验员达四十余人。

1960 年9 月,自动控制系更名为控制工程系,设弹道式导弹控制系统(一专业)、带翼式导弹控制系统(二专业)、导弹无线电遥测(三专业)和导弹专用计算机(四专业)4 个专业,1962 届停招;1963 届一专业、二专业停办。

控制工程系四专业(1963 年改名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向是“导弹控制系统中专用电子计算装置的研究、设计”,学制改为五年半,招收学员60 届120 人;61 届130 人(含无线电遥测专业学员)。1961 年,在外单位培训的教员回院,并在院内外选调了谢志良、王厚生、叶尚辉、王德满、朱保马等一批教员和毕业生,专业教员总数达186 人,实验员22 人,工助员20 人,干部70 名,全系教职工298 人。从1961年初到1962 年初,由时立庆、黄世添等人筹建成立数字计算机实验室,先后开出了脉冲信号源振荡器、四位移位寄存器、四位译码器、四位二进制计算器、脉冲变压器的设计和调试等五种实验。

1963 年初,十五所将102 计算机(电子管)移交到该院供教学使用,这是一台高炮指挥仪专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962年完成主机调试,运算速度每秒2.5 万次,运控、存储、外设三个机柜,使用电子管543 只、晶体二极管500 只。李成信、何振邦、朱保马、张志华等人建成102 计算机机房,开设计算器、存储器等实验,这是西军电,也是西安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59 年至1965 年计算机专业学员招生总数490 人(含56 届15 人),其中59 届120 人、60 届120 人、61 届65 人、63 届50 人、64 届30 人、65 届90 人。

1966 年之前,西军电自动控制(控制工程)系毕业三届千余学员,其中计算机专业四百多名,许多学员在部队、国防工业成为骨干。西军电计算机专业614 班毕业生周炳华、张英毫、叶友旺、李盛亭、刘英容、辛善修等到核试验基地工作,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发挥了突击作用。

1966 年4 月,学院建制改变,隶属国防科委领导,干部教师集体转业。

1965 年,国防科工委组织所属院校推广441-B 计算机,西军电朱保马、张成娟、徐甲同、张志华、陈仲德、茅诚、任天恩等赴哈军工参加培训,回校后完成一台。1967 年,主管部门决定将441-B 计算机调往旅顺海军基地鱼雷靶场使用,应启瑞、徐甲同、张志华等随机到达旅顺基地,调试了六七个月,完成任务后返校。

虽然哈军工的教员回忆西军电也仿制成功了一台441-B计算机,但是在西军电遍寻用过这台计算机的人,却无着落!直到在深圳找到应启瑞先生,才认可确实是完成了441-B计算机,但是又运送给了大连。可惜,当时是海军领导学院,能够决策运走计算机,可以理解是任务需要,为何又不制定计划再研发一台计算机呢?何况已经有了一次成功的经验?难道西军电的学院就不需要培养了吗?真是历史的遗憾! 

(贾永年提供)

“文革”教学停止,教师们尽力参与科研工作,1968 年夏,谢志良、杜九生、桂亚东、沈志建等带领3634 班学员到中科院计算所参加905 丙机的安装、调试。1970 年,王厚生、马玉祥、郑大材、徐君国、李荣才等到沪东造船厂,王正光、王宝树、葛增铨、李伯成等参加海军装备部的水雷遥测设备研制。

1970 至1978 年,杜廉石、袁仁昌、孙若芬、高有行、袁国胜等人与二系教师到上海实验设备厂(上无32厂)协作,研制舰用981 三坐标警戒雷达,该项目获得电子工业部和上海市1983 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

1972 年,计算机专业和基础课部分教员组成一个教研室(十四室),朱保马任主任,谢志良、苏东庄、甘圣予等四个教员组约60 人,承担了“381”外推计算机研究项目。

1974 年,王厚生、郑大材、徐君国、李荣才、陈其昌等与上海工业研究所、上海自动化仪表二厂等联合研制大型数控绘图机,1978 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75 年10 月,王厚生、郑大材、李荣才等接受了电子工业部下达与电子十五所协作研制50 兆磁盘的任务。

1960 年,贾永年(前排中)中学毕业,保送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

贾永年在西军电入学(左二)

从学生到功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贾永年有幸成为特等奖的一员。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