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情报与图书记载着产业进程
2020-02-26 15:31:55
  • 0
  • 0
  • 2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 文章第122篇

在研制计算机的同时,中科院计算所、高等院校和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计算机动态”、计算机图书、刊物和辞典。技术情报和技术交流是不可或缺的科研工作,图书刊物是科研工作的总结,又是下一代项目的前期依据,记载了国内外计算机科技发展过程。

数以千计的编辑人员为了这些刊物、辞典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为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计算机学刊中科院计算所筹委会创办了《电子计算机动态》,筹委会副主任王正为第一届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任期至1980 年)。 这是创刊号之后的一期

1958 年12 月1 日《电子计算机动态》创刊号出版,16 开本,53 页,印数2000 册,定价0.3 元,是中国第一份计算机技术刊物。《动态》发刊词说,在苏美等国,电子计算机制造已成独立工业部门,应用广泛,“八一型”(103)计算机和其他专用机的制成,标志着我国已经建立了计算技术学科。出版一份以译述为主的一般性学术性和情报性刊物,介绍国外的计算机研制和发展动态,以便借鉴经验,识其动向,以利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动态》创刊号有13 篇文章,有宏观发展介绍,也有具体技术描述,短文千余字,长篇三五千字,另有10 余篇简讯,有新型计算机的产品介绍,也有英美计算机数量和订货量的市场情况。有的材料是有针对性的,两页篇幅的《计算机在军舰上的应用》,应与找上门来协作的哈军工901 研制组有关。

1959 年5 月,《电子计算机动态》由计算所与中科院情报研究所合办,发行工作也由情报所负责。

1960 年5 月,中科院计算所筹备的首届“全国计算技术经验交流会”在上海召开;第二届于1961 年12 月在汕头召开;第三届于1963 年10月在西安召开;第四届于1965 年8 月在哈尔滨召开。名为电子计算机学会第五次“年会”的交流活动,1979 年12月在昆明召开。

1964 年12 月,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第三次全国电子计算机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以下简称《选集》),由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专业委员会编辑,《选集》内容覆盖之广令人震惊。

康鹏先生收藏的《第三次全国电子计算机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

这些文字与出版物,保留了一代科技人员的工作成果,成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和他们毕生努力的见证。

1965 年8 月,复旦大学徐研人(左)、张开明、罗文比(右)赴哈尔滨市,代表该校首次参加全国第四次计算机学术会议(654 会议),途经北京留影

第三届“交流会”收到各类有关计算机的论文132 篇,论文选集收入体系设计与逻辑设计,整机与逻辑线路,内存储器,外部设备,电源与通风散热,元件与线路,工艺、测试与测试设备等七个部分的72 篇论文,约100 万字,印刷1500册,每册8.9 元。

在《选集》中,高庆狮和沈绪榜两人分别撰写或合作的论文五篇,慈云桂撰写和与陈福接等合作论文三篇。清华、北大、哈军工、哈工大、西安交大、中科院计算所、十五所等单位的教师与技术人员都有论文发表。

江学国、汪家云的《一台实时计算机中的程序中断系统》,胡守仁的《不还原法直接开平方的串联运算器》,虞浦帆的《非接触记录法高鉴别力磁头头形的探讨》等论文都是实际工作的成绩和克服诸多困难的收获与总结。

作为列席代表的康鹏,提交的《隔离—阻塞式它激间歇振荡器》和与周堤基合作的《推拉式双稳电路研究》两篇论文,在441-B 晶体管计算机研制中发挥重大作用,受到吴几康等科学家的重视和鼓励,给到会代表留下深刻的记忆。

在“文革”中,交流时断时续,软件、微机和网络技术交流活动,更受关注。

1970 年,四机部在西安召开108 乙机软件推广应用会议。

1977 年4 月,全国首次微型机专业会议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

1980 年12 月,全国第一次中小型计算机网络技术学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

编印计算机刊物也提上了日程,刊物的类别和发行量就体现了产业的规模。

1964 年,《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杂志创刊,主编陈崇连,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编辑出版,发行量4000—5000 册。

如今想在《计算机学报》上发表文章,排队多时也难如愿。

1978 年,《计算机学报》创刊,主编夏培肃,副主编,王湘浩、金兰、董韫美,由中科院计算所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量10000 册。其他还有华北计算所的《计算机技术》,四机部六所的《电子技术应用》,航天部计算中心等单位的《计算机工程应用与设计》,华东计算所的《计算机工程》、《抗恶劳环境计算机》、《电子计算机译文》等。专业文献如一扇扇窗口,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计算机科学的全球动态。

上海有线电厂早已调整,只有这些文件记忆着往日的进程。

计算机的词汇、辞典

早期的双语计算机类词汇、辞典,主要有这几种:《俄汉计算技术词汇》、《英汉计算技术词汇》、《英汉计算技术辞典》、《英汉计算机辞典》、《英汉计算机辞典续编》、《英汉计算机辞典》(修订版)。早先依靠手工编纂辞典,还是剪刀加浆糊的编辑“工程”。

计算机发展汹涌澎湃,编纂者前仆后继,不过想要让书名不致重复倒成难题。1960 年4 月,第一册计算机专业双语词汇《俄汉计算技术词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含6500 条词汇,其中计算机3500 条,计算数学3000 条,程序设计和机器翻译词汇是初次编订,经范新弼、冯康、蒋士騛、黄玉珩等审查定稿,印数15500 册,定价0.52 元。

《俄汉计算技术词汇》,主编于桂芝收藏的赠阅本。

中苏关系破裂了,大量俄文资料还要使用,俄汉字典仍是出版重点。《词汇》由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编订,并加上了“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以示标准化和权威性。前言说明“本词汇系由计算所张伟、杨尔肃、石芸生、陆业才、耿立大、于桂芝等同志编订”,担任主编(当时叫组长)的是于桂芝,前言由她执笔,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队列最后。这是一个尊重知识和尊重劳动的时期,以后有好长一段时间要突出集体,让个人隐身,各种著作就不列举个人名字了。直到80年代,才慢慢地将参与工作的个人一一列出。

前三册计算机外语词汇,当年科技人员的阅读“助手”

吴仲贤先生

1963 年2 月,中科院计算所吴仲贤主编的《英汉计算技术词汇》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中科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主管,由徐献瑜审定,4000 个词汇,印刷11300 册,定价0.32 元;1966年7 月的第二版,增加到6000 个词汇,一个月内至少第4 次印刷,印数达到25400 册,定价0.65 元。

这是一册英文《词汇》,辞条不多,功不可没。还邀请上海计算所(华东计算所)、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大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教研室审查,1000 条新词由北大徐献瑜教授审查定稿,略去了当时31岁的主编名字。

1978 年8 月,《英汉计算技术辞典》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印数51000 册,定价3.15 元,收编了计算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名词和术语6000 多条,均有中文译名和解释。

“文革”之后,科技工作重上桌面,冷落多年的出版工作急起直追,许多老先生们被邀出山,可这本“计算技术辞典”的前言依旧绝不透露“编写组”的成员身份。直到五年之后的另一部“计算机辞典”出版,其前言悄然提及前一种《英汉计算技术辞典》是由原电子部第十研究院组织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参加编撰。

1984 年3 月,《英汉计算机辞典》出版,“计算技术”变身为“计算机”。这部《辞典》堂而皇之公布,它的编辑单位是“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编辑委员会主编夏培肃、副主编许孔时、吴仲贤、梁吟藻、程虎,编委45 人,于桂芝等44 人撰写、审校和编辑,责任编辑李洛童。该书仍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印刷8 万册,定价7.4 元。1984 年12 月一版二次印刷累计22 万册。

1993 年2 月,《英汉计算机辞典》续编,主编张世龙。1998 年□月,《英汉计算机辞典》修订,主编张修,第二版当月印刷10 次,印数累计264000 册,定价88元。

早期计算机图书一览

早期的计算机类图书,几乎都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能查询到的最早的出版日期是1958 年2 月,书是译自A. D.Booth 的《快速电子计算机》,原著1953 年5 月在英国出版,本书译自1955 年11 月的第二版,译者是北京大学的吴允曾、胡祖炽、张世龙和林建祥,印刷了5582 册。 

1958年,许孔时编译《算法语言文集》

1958 年,还有二册苏联的计算机图书翻译出版,一册是基多夫1956 年的著作《电子数字计算机》,该书序言中提到,苏联国民经济的第六个五年计划,规定了广泛发展数学机器制造业。此书由于桂芝、张伟等翻译,261 页,1958 年10 月出版,到11 月就印刷了三次,总印数达7993 册。

另一册《程序设计基础》,是斯梅格列夫斯基在中国讲学的讲稿,207 页,由中科院计算所编印,由耿立大和张伟翻译,徐献瑜和曲佩兰承担全书校对,1958 年12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此后3年6次印刷总数达20715 册。当时科技人员和大学生总量达百万人,书籍投放量已属畅销。

叶尔晓夫1958 年的著作《快速电子计算机编制程序的程序》由耿立大翻译,1959 年8 月出版,136 页,第一版印刷9000册。当时的专业术语还在形成中,所以书名很有些绕口。

1963 年12 月,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实用程序设计》问世,它以104 计算机为背景介绍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处理和检查以及上机组织,由计算所张绮霞、朱淑霞和曹东启编写,印刷4000册,1965 年11 月第二次印刷1350 册。

1964 年《磁芯存储器》一书,黄玉珩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印刷4000 册,精装、平装各半,定价分别为2.1 元和1.6 元。

当年计算机图书的出版特点,一是出版及时;二是出版数量大,印数不断追加;三是从翻译苏联图书到自主编写。三年困难时期,只能使用偏黑的劣质纸印刷。计算机辞典和图书的发行体现了学科的深度、广度和行业影响力,图书出版和重印的时间、数量也是计算机事业的一个标尺,各个版本集聚一堂,盛况空前。编辑出版和技术情报业务记载的历史也是计算机创业先驱们的骄傲。

早期几册发行量居高,作用也十分重要的图书:

基多夫著.于桂芝,张伟译.电子数字计算机[M].科学出版社,1958.

斯梅格列夫斯基.程序设计基础[M].科学出版社,1958.

叶尔晓夫.快速电子计算机编制程序的程序[M].科学出版社,1959.

张绮霞、朱淑霞、曹东启.实用程序设计[M].科学出版社,1963.

为数不多的计算机史

计算机史的中文专著罕见,笔者收藏到四种:

1974 年苏联出版的《计算机发展史》,1984 年11 月张修译;1985 年12 月陈厚云、王行刚等编著的《计算机发展简史》,两书总印数不到2.5 万册,编译人员都是计算机知名专家。

据为《计算机发展简史》(科学版)作序的吴允曾说,此书是中国科学院领导建议编写的,数学所袁向东、李文林,《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金观涛、刘青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杜石然,清华大学魏宏森、林尧瑞也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执笔,并自1979 年起,陆续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连载,前后历时四年。

80年代,科学院领导关注国外计算机发展经历,出版两册简史图书。

《福布斯电脑革命史》,1998 年杰弗里·杨著,1999 年尹灿等译出,印数1万册。第四册是《计算机发展简史》,2013 年4 月,王昊鹏主编,讲述了自古以来国内外的关于计算机的人物、技术和事件,印数1000 册。

① 阿波京. 计算机发展史. 张修译[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② 陈厚云、王行刚等编著. 计算机发展简史[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还有一种名著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史》,胡守仁教授在2004 年和2006 年先后著述,第一册叙述20 世纪50 年代以前的计算工具和计算机器,如电子管计算机、存储程序思想的提出及实现;第二册叙述20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有计算机网络,以及为此做出贡献的人们。

吴仲贤先生简历:

吴仲贤,副研究员,1932年6月28日生于贵州平越(现福泉)水源乡,1950年考入贵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12月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在贵州军区,西南军区和中央军委外国语文学校学习英语多年,1958年转业到中科院计算所,曾主编计算机辞书《英汉计算技术词汇》,历年主编、副主编、主审的计算机辞书20余种,约3500万字,2013年9月27日去世。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