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极:从学子到战士
2020-02-20 14:31:32
  • 0
  • 0
  • 3

       上世纪前期,生活在国家危亡、战乱动荡年代的人,他们对贫穷与富贵,成功与失败,生与死,国家、民族和个人,对于人生的认识,他们的价值观,所有这些,对于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关注钱文极的理由,更是因为他为中国计算机事业作出独特的奉献。

 钱文极(1916 - 2006)

一、弃笔从戎,参加抗战

1932年,一个名为钱景伊的年轻人,从江苏省太仓县,一个富裕的乡绅家庭来到上海,受到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考入上海国立同济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钱文极

上世纪30年代,正是所谓民国 “黄金十年”,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上海国立同济大学由德国人创办,办学采用德国教学体制,用德文课本授课。大学设有4年制附属高级中学。开展许多活动。

    钱景伊是体育爱好者,三五年级蓝球队的主力。

    钱景伊和几个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同学一起,进行了无线短波通信机的制作和野外试验

在上海的学校生活,给这个来自江苏太仓农村16岁的青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课余时间,阅读进步小说,如《毁灭》、《铁流》,他还是当时上海抗日刊物《生活周刊》的忠实读者,并参加了由进步学生组织,举行的一些抗日宣传活动,逐渐接受了抗日爱国的进步思想。

1936年,20岁的钱景伊高中毕业。

    在当年印制的《同济附中毕业纪念刊》中,钱景伊的毕业留言是:

“我无所知,亦无所得”。

在同济大学附属高中读书4年,他却写下这样一句,如此有否定和叛逆意味的毕业留言,反映出他一种什么样的思想状况?!

1936年秋,同济附中三五级同学去南京、无锡、苏州旅行。

在同济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学生大多是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学费加食宿费,每月大约花费100元(而当时1元可以买大约5斤猪肉)父母供他们上名牌大学,无非希望,毕业后他们能够出人头地。

高中毕业后,他直接升入同济大学,到1937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大学二年级的课程,是同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二年级的学生。

1936年秋,同济附中“三五”级会组织同学去南京、无锡和苏州旅行

1937年7月初,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直逼南京。接着太原会战失利,太原失守。国家和民族存亡,处在最危急的时刻!

    这时,同济大学师生,已经从上海陆续撤退到浙江金华。有些学生酝酿,离开学校参加抗战。最终有10名学生,包括钱景伊、王立、任有性、王辅民等,决意弃笔从戎。经商量,决定去武汉,参加当地某机关举办的一个抗战短训班。

现在这10名同学要离开学校,放弃学业,参加抗战,将来会面对怎样的困境和危险?!无人知道答案。然而,钱景伊他们认为:“正直青春年少,不去参加抗战,保卫祖国,更待何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告别母校。

11月30日晚,这10名学生在金华车站登车。很多同学到火车站送行,场面气氛热烈而激奋。他们是同济大学金华校区中,第一批自愿放弃大学学业,去参加抗战的学生!

钱景伊被推选为领队。同学们换乘轮船到达武汉。但是,他们参加抗战的愿望,在武汉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挫折。最终大家意见出现分歧,同学们只得分手。

钱景伊和任有性两人,抱定抗日救国的决心,决定转去延安,投奔八路军,后来又有陈郎环和施家淦两位同学,从学校赶来加入。

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董必武主任为四名学生了开具介绍信。

于1938年1月10日,他们乘火车自武汉去西安,后乘马车去陕甘宁边区。1月中旬,到达陕西安吴堡镇,参加了八路军举办的安吴堡青年训练班(第4期)。

在此之前,钱景伊对于共产党和红军的认识,只是从斯诺写的《西行漫记》一书中有少许了解。青训班的宿舍没有床,睡在稻草地铺上,吃饭没有桌子板凳,而是在蹲在地上,上课没有教室,而是在院子空场坐在地上。这些对于一个从上海来的大学生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与他原来的生活条件和水平差距甚远。但是,他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钱景伊认为,既然要参加抗战,要革命,再苦再难也值得。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和培训。

青训班结束后,钱景伊和大部分学员一起转调延安,进入延安陕北公学(现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继续学习。

    1938年3月,在校学习期间,钱景伊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得到通知,他被分配到中央军委三局工作。此时,钱景伊改名为钱文极,完成了从一名上海大学生到革命者的转身。

这四位来自同济大学的年轻人,从此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抗战期间(主要在1937和1938年),从国统区奔赴延安,参加抗战的知识青年,大约有4万多人,后来大多成为在新中国建设中,在知识界、文艺界和科技界的骨干力量。

二、在太行山陕北广播电的建设中立特等功

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钱文极调往太行山前线,在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下属的通讯分局工作。

 钱文极和夫人张峻在延安

1946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1947年3月初,根据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决定放弃延安。3月11日,美军驻延安视察组撤离,7小时后,国民党飞机开始轰炸延安,3月12日,朱德、刘少奇等撤离延安。3月14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撤离,在转移中继续播音。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撤离延安。

就在3月初,接到中央来电指示,要求通讯分局准备一部新的电台,接替延安的新华广播电台。通讯分局领导决定,二处器材科科长钱文极负责电台的改装。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将原有的一部中波电台改装为短波电台,调试成功。月底,接替刚刚停播的延安新华电台,以原来广播电台的波长和呼号,对全国播音。太行山新华广播电台的成功播音,打击了国民党进攻陕北解放区的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胡宗南占领延安后,监听到新华广播电台还在播音,觉得非常奇怪和恼怒,到处寻找电台位置,报告说在陕北三边地区(靖边、定边和安边县),于是派飞机去轰炸。胡宗南那里想到,这个新华广播电台,其实在太行山。

随后,在刘邓大军南下之前,钱文极组织有关人员,在短时间内生产出一批电台,保证了部队需要,为此钱文极和其他同志一起被授记两次特等功。

三、参与中国计算机事业

建国后他参加筹建了中科院电子研究所。参加筹建电子所的领导有:李强、顾德欢、孟昭英、马大猷、闵乃大、罗沛霖、周国铨、钱文极、陈芳允、张恩虬、毛振淙。

1957年11月1日,郭沫若率领中国科学代表团赴苏。1957 年11 月1 日,郭沫若率中国科学技术代表团120 人访苏,副团长为竺可桢,团员有杜润生、钱三强、吴学周、冯德培、刘导生、于光远等共15位成员,代表团翌年1 月20 日回国,访问时间长达78 天。代表团顾问组由科学家60 人组成,其中有中科院的科学家17 人,随代表团赴苏的计算技术专家有闵乃大、钱文极、罗沛霖等。罗沛霖是718 厂总工程师,主管元器件生产;钱文极是自动控制系统专家。他们与苏方代表列别捷夫院士、道落得尼钦院士和勃鲁克院士等进行了会谈。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聂总责成我和国防部五院(以下简称五院)王诤等组织有关专家拟定卫星规划,中国科学院成立了581组,专门研究卫星问题。

581组组长是钱学森,副组长是赵九章、卫一清,成员有杨刚毅、武汝扬、顾德欢、华寿俊等。另设技术小组,由钱学森和赵九章主持。经常参加581组会议的有陆元九、杨嘉墀、陈芳允、吕保维、马大猷、孙湘、孙健、王正、吴几康、施履吉等。当时这项工作抓得十分紧,7、8、9三个月,581组每周开2到3次会,张劲夫和裴丽生、杜润生、王诤、王士光、罗沛霖、钱文极、蔡翘等多次出席他们的会议。

四、善于学习,成长为我国优秀科技管理专家

钱文极虽然没有完成大学学业,他的知识领域在工作中不断得到扩展。

在高中,他是一个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大学学习不到二年,学的是机械专业。在延安军委三局工作期间,他深感无线电理论方面知识的不足,于是自学了无线电工程学等大学课本,同时补习了高等数学微积分。

       钱文极和王诤(右二)等领导合影

五十末到六十年代初,钱文极担任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副院长,兼任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543)总设计师。

在此期间,他系统地自学了有关专业知识,包括:系统工程、雷达技术、火箭发动机、自动控制等。         

欢迎援助二分院基建工作的苏联专家

他在高中和大学用德语上课,当时就可以用德语写日记。这时因工作需要,他又自学了俄语,不仅能借助字典阅读俄文专业书籍,还能进行一般的口语交流。

七十年末代,钱文极担任电子工业部第十九研究院院长,后任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副局长。敏锐地意识到计算机技术将会有巨大的发展,他主动自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还借助初中时学习英语的底子,阅读大量计算机技术的最新英文资料。

       罗沛霖(左)和钱文极(右)等。

钱文极在他主管的部门及其行业,积极地推动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作为十九院院长,他利用十九院15所的计算机技术力量与北京大学联合,于1978年创办北京大学二分校,即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为日后我国大批培养计算机方面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被誉为我国计算机工业早期开拓者之一。

广博的知识,使得他形成了一整套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技术管理工作中,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1991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编纂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总序中写道:这是一部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史实性文献。2001年,该传略的《工程技术编·航天卷2》出版,前言中说:这是以航天科技专家为主线,集专家传略与我国航天科技史实为一体的文献性书籍。《航天卷2》选列了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界,有突出造诣的61位专家。钱文极被选列其中,在简介中这样评价:长期从事军用通信机研制和地空导弹研制的技术领导工作,对我国通讯技术、电子技术、导弹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响应中央号召,钱文极主动离休。他在家练习书法,阅读小说。度过安详的晚年。

    2006年6月12日,每天还在读小说的钱文极,突感不适,当晚紧急送进友谊医院,即刻进入ICU,3天后仙逝,走完他的一生。

在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中,有一篇关于钱文极生平较为详细的介绍。这篇文章就是转自上述《工程技术编/航天卷2》。http://baike.baidu.com/view/311321.htm

以上只是钱文极一生中几个简短的片段。这些回忆,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希望也会有一些启迪和借鉴。

钱文极,1916 年6 月10 日生于江苏省太仓县,原名钱景伊,入上海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中,1936年入同济大学工学院,1938 年到陕甘宁边区从事通信设备研制。曾任中央军委通信局材料厂技术员、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通信局装配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在太行山区参加突击装制无线电台以接替陕北广播电台,保证了党中央的声音及时传播到全国各地。

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器材处处长,通信部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副院长,第四机械工业部通信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务院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副局长,中国电子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曾任地空导弹总设计师,完成了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的仿制任务。1980年负责创建了北京信息工业学院。2006 年6 月15日逝世。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