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工业档案文献展回看工业精神
2020-01-14 10:21:03
  • 0
  • 0
  • 0

2018年9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档案局在沈阳共同举办工业档案文献展,10月9日,展览也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这次展览展示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既是弘扬新时代工业精神、加快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的重要举措,这次展览突出展示了中国工业发展的伟大实践,展示了中国工业发展的伟大成就,展示了中国工业发展的伟大精神。这次巡展把首展放在沈阳,因为辽宁是新中国工业的长子,东北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同时,展览将在北京、上海、福州等地举办。

宁省委常委、秘书长刘焕鑫致辞。

工信部总经济师王新哲在致辞中指出,这次展览突出展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展示了中国工业发展的伟大实践,大量的档案文献真实再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凸显了工业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二是展示了中国工业发展的伟大成就,一份份文献档案记录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总体规模、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三是展示了中国工业发展的伟大精神。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探索实践中,孕育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先进工业文化典型,“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等日益深入人心。

王新哲指出,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推动全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实体经济、制造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沈阳观众仔细观看历史档案和老照片

展出的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模型,当年计算机为此立下功勋。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介绍,此次展览展出了多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手迹,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众多里程碑式的事件。围绕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这一历史事件,展出了多份国家领导人手迹档案:1964 年 9 月 20 日,罗瑞卿向周恩来报告核试验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的文件;9 月 21 日周恩来手书向毛主席请示原子弹爆炸时间的文件;毛主席手书 " 已阅,拟即办 " 的批示。此次展览中,还有 100 多件展品展示了辽宁创造的 " 共和国第一 ",特别是近年来辽宁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新成果。包括:世界上首台具有网络智能功能的 i5 智能系统,国内品牌首台蓝光高清播放产品等。

北京在民族文化宫展出。

10-09——10-24,免费免票参观,

对于新中国70年的工业成就,覆盖联合国所有产业目录的中国工业,一次展览远远不够,展览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实体经济”,首先也要做到各个产业内部梳理历史,回忆决策、成熟和基层的经历,总结产业精神。

昨天,笔者参观了北京展区的民族宫展览,深受感动。其中有104计算机首次运行时的机房照片,可能是因为早期功勋计算机基本上都销毁了,所以展览中不可以有任何实物参展,生产过程的照片没有出现。

工业档案文献展北京展区计算机部分仅有104机的这张照片.还有一张周恩来总理视察北京电子管厂的照片,可惜展览不让拍照。

目前中国的计算机博物馆还在筹建中,成都电子学大学2016年创办的电子技术博物馆相当不错。

计算机行业的历史有待于经历过产业初创和发展的老同志们回忆挖掘,也有赖于文史和档案工作者的整理和研究。我在十多年的研究中也听闻了许多计算机企业和人员的事迹,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奉献,计算机才能从图纸变为实物,计算机才能从仿造变成自主研究,才能从样机变成小批生产,才能从工作几小时到几百、上千小时,才能及时完成了众多国家急需的高难度的重要课题。

738厂的黄燕萍,1956 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专业毕业,负责磁鼓的生产工艺。装配磁头,她戴着高倍放大镜,向工人示范手绕铁芯两侧的十几匝线圈。磁鼓鼓体的光洁度12 级,每分钟3000 转,磁头与鼓面间隙20 微米,她全力攻克镀层难题,一个磁鼓涉及材料、加工、信号等机和电的诸多领域,逐个过关。她与老工人、老技师凌朝根,车工梅伟金和李□□,钳工唐景元和章福生密切合作,凭他们的意志、经验、技能和手感完成了这个精致的任务。

在哈军工慈云桂教授主持下,441-B工程组分析了苏联БЭСМ 计算机的逻辑设计。康鹏、王振青和俞咸宜夜以继日,反复修改方案,在56 条指令中,保存了便于硬件调试用的操作码为“3B”的“检测”指令。慈主任带领大家一起审查图纸,直到五个人的标注完全一致,这张逻辑图才能通过。研制组对元器件筛选、插件焊接、部件测试、电源负荷试验及磁芯存储器的手工穿线工艺等都是一丝不苟,从工艺设计到安装调试,都坚持可靠性第一、质量第一,电路板、机架和资料的样式都如阅兵队列整齐划一。

整机组装同样没有走弯路,焊装工人彭长贵是操刀“一把手”,每一根线都要用万用表检查有没有短路。四个机柜的三百多块插件板全部做好交工,一根线也不错、不漏,没有发现一个质量问题,这样生产的441-B才能做到质量优异。

天津计算机研究所的曲廷维回忆100系列机联合设计工程时,一次一个大功率管子坏了,为此竞上演了一幕多人“焊接”现代舞。原来该大功率管子有三个管腿,每个焊点都很大,需用100瓦的大电烙铁才能焊上。可是要把这个大管子拿下来谈何容易。在印制板的元器件面,大管子把管子腿压住了,所以只能从印制板的背面(有焊盘儿那面)入手。但是用100瓦的大电烙铁半天才焊化一个焊点,待去焊化第二个焊点时,前一个焊点已经凝固了。于是就一起动用了五个人。其中一个大个子高高地平举起印制板,另外三个人,每个人都手持一把100瓦的大电烙铁,一齐弯腰仰脸去各焊化一个焊点。当焊化焊点,焊锡即将向下滴淌时,说一声“撤!”,只见三人头向外一摆,沿螺旋线方向迅速地离开了大印制板。与此同时第五个人手持钳子,吱的一声,管子已经安全拔下。动作干净利落,令人永远不能忘怀。可惜这些情景,都没有照片保留下来。

的确,计算机产业动人的事迹成百上千,因为他们的劳动,产业才从无到有,才成长壮大。

我对展览主办方(承办方)工作人员说,这次展览内容非常好,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工业的决策和领导,有许多精辟的指示和内幕揭开,值得各界学习领会。但是一次展览毕竟不足,特别是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领导就注意到了紧跟经济合同潮流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周恩来总理亲自制定了发展计算机等四项产业的“紧急措施”使中关村和酒仙桥联手发展,中国的计算机工业快速启动,在文革之前重点高等院校已经招收的计算机领域学生超过了6000人,今日的网络时代、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等也都有赖于当年奠定的基础,有赖于几代人的奉献,应当让国人知悉,继续弘扬。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